“数”说期市这十年之一
发布时间:2022-10-10 11:48:47      来源:期货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期货市场蹄疾步稳,在品种和工具丰富、法治体系建设、市场国际化、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行业机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即日起,本报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数’说期市这十年”主题报道,通过一组组变动的数字及其背后的意义全面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期货市场改革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取得的瞩目成绩,共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期市产品供给量质并重(基础产品篇)

2022年8月26日,随着菜籽油和花生期权在郑商所上市,我国期货和期权上市品种数量达到101个,正式“破百”,这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9月19日,3只ETF期权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交易,期货和期权品种数量进一步增至104个。

随着上市品种数量的增加,我国期货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也再上台阶。今年7月,国内期货市场客户权益突破1.5万亿元,上半年商品期货成交量29.78亿手,占全球商品类成交量的69.07%,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场机构客户数达7.57万户。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公布的成交量排名,我国期货品种在农产品、金属品种20强中分别占有16、14席。

回望十年前,2012年年末,上期所、郑商所和大商所共上市了30个商品期货品种,彼时只有1个金融期货品种——中金所的沪深300指数期货,没有场内期权产品。期货市场客户权益2000亿元左右,有效客户数为72万户,其中机构客户数2万户、个人客户数70万户。

十年磨砺 市场创新成绩斐然

数字的背后,是我国期货市场近十年取得的瞩目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2013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商所时寄语“脚踏实地、大胆探索,努力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开放包容的市场生态环境,为国内期货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产品“工具箱”的丰富和创新。十八大以来,期货交易所从实体经济的需要出发,持续推进产品创新。

十年砥砺奋进,积厚成势。据统计,十年来,我国新上市期货和期权品种73个,是之前二十多年上市品种数量的两倍多。其中,商品期货大幅扩容,产业链品种序列日益完善,基本覆盖农产品、化工、金属、能源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股指、国债等金融期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已获准参与,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据主导地位;场内期权应运而生,ETF期权、商品期权和股指期权陆续推出,应用策略和场景不断丰富。

增“量”的同时,上市新品种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比如依托完整的工业体系,发掘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链的中间产品,上市中间产品期货,且多个品种为我国独有上市品种,受到境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甲醇、热轧卷板等品种的成功上市和运行,吸引境外交易所研发上市同类产品。“中间产品期货在服务保供稳价、增强产业链韧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初步显现。”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在2022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给予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产品创新方面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探索,体现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从“模仿”到“原创”、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首个国际化品种原油期货、国际铜期货首创“双合约”模式、全球首个鲜果类期货品种苹果期货、我国特有的油料期货品种花生期货、全球唯一采取实物交割的铁矿石期货、国内首个活体交割畜牧品种生猪期货……

作为行业和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广州期货董事长肖成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新品种的不断推出和品种结构的逐步完善,持续扩容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箱”,也为中小期货公司弯道超车带来机遇。现阶段,国内期货公司头部聚集效应明显,新品种的推出将各期货公司置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何利用好新品种上市的机遇,是期货公司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再出发 书写服务实体新篇章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金秋十月将迎来党的二十大,期货市场也将开启新的十年。当前,努力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衍生产品体系,通过高质量产品体系建设书写高质量服务实体新篇章,是期货行业的共识和努力的目标。

8月1日正式实施的期货和衍生品法将期货品种上市机制修改为注册制,并明确提出鼓励套期保值、推动农产品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发展等内容,必将极大地鼓励市场创新。

方星海在第十九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指出,要以期货期权品种上市机制完善为契机,紧扣国家战略方向和产业发展需要,着力在产业链补短板、服务绿色发展等方面,稳妥有序地推动品种上市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品种体系。

肖成认为,在品种和工具创新上,一方面,新品种推出要保持多样性和创新思维,推动面向绿色、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品种上市,例如新能源产业链品种、专精特新企业应用的原材料品种、ESG相关指数和商品指数期货等,使期货品种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这需要期货行业各类机构与现货市场和企业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敏锐地发现需求。另一方面,对已上市品种进行维护与创新,完善现有品种体系、合约规则,优化交割仓库布局,挖掘绿色低碳产业链等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品种,助推产业降本增效,实现绿色化、精细化、现代化经营。同时,深化期权市场培育。

目前,各家期货交易所已基本形成较为明晰的品种和工具创新路径,在做精做深现有品种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产品供给。

在第十九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上期所表示,将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强工具”,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品种体系,加快上市天然气、成品油、电力等能源品种,同时积极布局动力电池材料、氢、氨等新能源品种开发。

据记者了解,郑商所将推进PX、瓶片、烧碱、丙烯、鸡肉、波罗的海巴拿马型船干散货运价指数(BPI)期货研发上市工作,推进钢坯、水泥、大蒜、马铃薯、葵花籽等期货品种研发工作。

大商所方面,将加快再生钢铁原料、集装箱运力等期货品种上市步伐,积极推动干辣椒、茶籽、原木、乙醇、纯苯、硫磺、冰醋酸、石油焦等期货及苯乙烯、乙二醇等期权的研发上市,做好东北亚原油期货可行性研究,以及温度、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铁矿石与大豆等航运运价、公路货运物流运价等指数及衍生品研发,基于已上市化工期货推出均价结算现金合约。

已构建起金融期货权益类、利率类两大产品线的中金所将丰富品种供给,构建标的现货资产覆盖面更广的金融衍生品体系,努力与基础市场发展需求相匹配,为投资者提供精准的金融市场避险服务。

此前获证监会批准的广期所两年期品种计划明确将16个期货品种交由广期所研发上市,包括碳排放权、电力等重大战略品种,中证商品指数、能源化工、饲料养殖、钢厂利润等商品指数类创新型品种,工业硅、多晶硅、锂、稀土、铂、钯等与绿色低碳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特色品种,咖啡、高粱、籼米等具有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特点的区域特色品种,以及国际市场产品互挂类品种。

蓝图已然绘就,即将开启新十年的中国期货市场必将有更大作为,形成一个产业链供应链覆盖更完整、功能作用发挥更有效的品种和工具体系,并以此为抓手,谱写期市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新篇章。

市场国际化硕果累累(市场开放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蹄疾步稳,在品种国际化上实现了从零到一、从一到多的跨越式发展,并探索出多种有效的对外开放路径。今年8月1日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实施,我国期货市场开启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新征程,为全球期货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契机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价格”走向世界、赢得更多话语权的信心。

国际化品种持续扩容

2018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先后推出了原油、20号胶、低硫燃料油、国际铜期货和棕榈油、原油期权6个国际化品种,并在铁矿石、PTA、棕榈油期货上成功引入境外交易者。随着国际化品种交易日益活跃,境外交易者参与度持续提升,价格有效性也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成为境内外企业跨境贸易定价的重要参考。

作为品种国际化的破冰者,上期所子公司上期能源(INE)在成功推出国内首个国际化品种原油期货后,不断复制成功经验,又推出了20号胶、低硫燃料油、国际铜期货和原油期权4个国际化期货和期权品种,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交易者。根据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网站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在INE备案的境外中介机构累计达77家,境外特殊经纪参与者3家。

郑商所于2018年11月底在PTA期货上成功引入境外交易者,开启国际化发展新征程,截至2021年年底,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422家境外客户开户,50家境外经营机构完成备案,PTA期货境外客户成交量占比13.2%。

大商所持续加快构建境内境外连通的新发展格局。2018年5月,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成为我国首个已上市的国际化品种。2020至2021年,棕榈油期货及期权先后引入境外交易者,在国内已上市品种上率先实现了期货期权、场内场外和国内国际全覆盖。目前已有来自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交易者参与铁矿石期货、棕榈油期货及期权交易,在大商所备案的境外中介机构逾70家。2021年,大商所境外交易者日均持仓59万手,占比6%。

“中国价格”走向世界

随着境外交易者的积极参与,更加透明、公允的“中国价格”得到了境内外产业客户的广泛认可。目前包括“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在内的期货价格被广泛用于现货贸易及跨境贸易计价,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可或缺的价格参考。

具体看,目前INE原油期货的市场规模已成功跻身全球原油期货市场前三,行情走势稳定,更能反映亚太地区实际供求,以INE原油期货为计价基准逐步得到境外客户的认可,并初步形成了一个辐射亚太地区的原油贸易集散地价格。INE20号胶期货已成为法人机构持仓占比最高的商品期货之一,来自新加坡、泰国和中国香港的客户已经广泛参与到20号胶期货的交易和交割中,越来越多的境内外产业客户采用20号胶期货计价。截至今年上半年,近30%中国天然橡胶跨境贸易商以20号胶期货价格为定价基准。国际铜期货有效填补了铜产业链国际贸易人民币计价套保工具的空白,并逐步成为铜行业巨头之间贸易定价的基准,目前江西铜业、中铜国贸、托克、埃珂森等境内外知名企业约定在铜矿和精炼铜的跨境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铜期货为定价基准。INE低硫燃料油期货尽管上市时间不长,也已成为航运、船燃相关产业的风险管理工具,并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基准。复瑞渤商贸新加坡公司与中燃国际石油(新加坡)公司、招商局能源贸易(新加坡)公司等多家境外企业签订以INE低硫燃料油期货为计价基准的船用燃料油供应合同,推动亚太地区低硫燃料油定价机制重塑。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唯一采取单一实物交割的铁矿石衍生品市场,大商所铁矿石期货在2018年5月对外开放后吸引了部分境外大型矿商和贸易商参与,“中国价格”在国际铁矿石贸易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近年来,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的淡水河谷已尝试以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价格为基准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签订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进行人民币计价、结算。越来越多的国内钢铁企业主动利用基差贸易向国际矿山采购铁矿石,国内矿山也开始利用这一模式销售国产矿。棕榈油期货及期权对外开放不到2年来,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地区的产业链企业积极参与。如今,国内70%的棕榈油现货贸易采用棕榈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棕榈油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印尼和马来西亚等主产地出口商与我国企业开展贸易时的重要定价参考,通过期货价格信号将我国最大需方的市场变化及时传递给境外主产区,为提升我国棕榈油产业的价格影响力提供高水平支持。

郑商所PTA期货不仅成为国内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也吸引了英国石油、摩科瑞等境外企业的积极参与。目前PTA期货价格已成为世界聚酯产业的风向标,有力提升了我国聚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探索多元化开放路径

通过积极加入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期货业协会,以及与境外交易所签订谅解备忘录等方式,国内期货交易所积极探索多元化开放路径,主动融入全球市场。

目前,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国内四家交易所均成为“合格中央对手方”(QCCP),对标国际行业规范,增强市场吸引力,更充分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四家交易所均被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ESMA)纳入第三国交易场所交易后透明度评估正面清单。

国内期货交易所还就国际化业务规则“量体裁衣”,通过允许境外客户使用外汇资金作为保证金、推出保税交割制度、增加境外可交割品牌等手段,为境外交易者参与国内期货市场交易与交割提供便利。例如,为便利境外客户参与,大商所在铁矿石等品种上推出了保税交割业务,先后将大连港、青岛港设为铁矿石指定保税交割仓库,对打通境外企业参与实物交割“堵点”、提升价格代表性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5月后,已有境外企业在大连港完成了铁矿石保税交割。

另外,国内期货交易所积极研究通过结算价授权等形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2020年,上期所率先迈出重要一步,通过与挪威浆纸交易所签约,发布纸浆期货交割结算价授权协议,将中国纸浆期货价格输出到境外。

不仅如此,国内期货交易所还持续探索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支持等推动跨境交易互联互通。郑商所推出境内首例参考数据业务,吸引全球市场主体参考或使用郑商所期货价格;持续建设易盛路由网络平台,提供跨境交易技术支持,比如北斗星平台是目前我国覆盖境外中心城市和客户最多的期货服务平台。

中金所则持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建设,2015年与上交所、德交所合资设立中欧国际交易所,2017年牵头竞标收购巴基斯坦证券交易所40%股权并成为第一大股东。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跟随期货市场国际化脚步,国内期货经营机构“走出去”的足迹已到达英国、美国、新加坡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业务范围覆盖期货经纪、投资咨询、证券经济、资产管理等,充分发挥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桥梁作用。截至今年8月,共23家期货公司在境外设立了26家一级子公司和30家二级子公司。

展望未来,加大国际化品种供给,推进结算价授权、产品互挂、境外设库探索实践,加强跨境合作,推动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等,已成为国内期货交易所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市场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工作选项和任务。